《有關港片的事實》陳心遙
刊登於2015年2月11日《信報》副刊《視線所及》專欄
有議員在立法會會議列舉一系列理由,說明香港電影的出路在中國大陸云云。香港電影出路在哪裏,不但業內工作者,連熱心的觀眾都在努力思考摸索中,有人覺得要面向內地,有人說要根植本土,本來就互相勉勵、各自努力,問題在於那位議員提出的論點,全部和事實不符。
一、他說香港電影曾經在六七十年代輝煌過,有東方荷里活之稱,當時香港電影業興旺,係因為賣埠去東南亞。
事實係香港電影市道六十年代尾大幅滑落,為了維持戲院及片廠,大量拍攝良莠不齊的電影;台灣電影質素較高,反而大行其道。香港本土電影黃金時代七十年代尾才剛剛開始,真正被譽為東方荷里活,大量港片賣埠至全東南亞的全盛時期,不在六七十年代。
二、他說大陸隨便一部戲閒閒地都收過億。
就像說所有足球員都係C朗、美斯身價過億: 見葉不見林。中國電影是處高速發展時期,人民對電影需求殷切,但競爭十分激烈和殘酷,質素差而票房慘敗的電影一地可拾,說隨便一部戲收過億,是太小看中國內地觀眾的觀影水平了。
三、香港而家啲人唔睇電影,淨係睇韓劇。
原來睇電影和睇韓劇係如此勢不兩立的,就好像在說「而家啲人唔食橙,淨係食宵夜」一樣,要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少一點想像力也不行。
四、港片一年偶然得一套收得,都係得幾百萬票房。
沒錯,即使一些很有港味的電影如《香港仔》、《竊聽風雲3》其實也是合拍片,能夠在中國內地公映。不過只以2014年為例,純港片也有不少,其中《金雞SSS》收逾4000萬,《紅VAN》收逾2000萬。
五、灣仔銅鑼灣原來有十幾二十間戲院,而家兩間都唔知有冇?
現在灣仔銅鑼灣區有四間戲院,分別是總統、UA皇室、UA Cine Time同MCL JP,他印象中所謂十幾二十間戲院大概上世紀他還是小孩時那一堆,早在香港電影還未從九七前高峰滑落時已經關門,因為不及新戲院乾淨吸引,或者捱不到加租,或者地皮清拆重建較經營戲院賺錢,戲院又不是只放港產片,不是香港電影市道低迷引致戲院執笠的。
作為一位民選議員,你有市民支持,立場悉隨尊便。但說話前請做些少資料搜集工夫,或多看一點書;依據事實,不要亂講。